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从海底到天空之天空 part 1

去Kota Kinabalu除了潜水,还能做什么呢?当然是Mt Kinabalu,传说中的神山。我其实纠结了一下,拿了潜水证之后应该是去潜水胜地斯巴丹呢还是去爬爬神山。在计划的时候免不了来个风险分析,要是预订了斯巴丹,那么如果我不喜欢潜水,不适合潜水,或者没能拿到证,预订就完全毁了。而如果去爬山,那么最差的情况就是遇到恶劣天气,爬不上去,或者爬上去啥都看不到。考虑到我的名字起得好,晒太阳的虫子,导致每次出游都是阳光灿烂,我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所以我选择了在潜到海下20米之后的第二天,爬上4000米的高山。
这神山看着十分壮观。我第一天出海潜水的早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当我们的船开出港口,我回头望去,只见近处是岸上亚庇城市的建筑群,远处是淡青色的连绵群山,再远处,举头往上看,只见一座墨兰色的山峰鹤立鸡群,直刺天盖,仿佛俯览着脚下匍匐的山丘,渺小的城市,和卑微的我们。这让我不禁遐想,当我站在它的顶端,往下看的时候,会是怎样。
但是要站在它的顶端,你必须付出代价。

我坐了半天车,从城市钻进了树林,翻过了大大小小的山,终于来到了Mt Kinabalu的入口。司机把我放下,跟我告别:风衣?有。登山杖?有。头顶灯?没有,不过没问题,你明天晚上可以租一个。手套?没有,不过也应该没问题,你这么强壮,手插在兜里应该能挺过去。吃住车导游我们全给你安排好了,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回来之后要去哪家massage。两天后见啦,祝你好运。

就这样,我被丢在了山脚的营地里,当晚住在一个林间小屋的4人房里,晚饭一个人坐在小楼的阳台上吃的,听着稀稀落落连绵不断的雨声,看着烟雾缭绕的山峰,心里既放松又紧张,雨声仿佛催眠一般,直到外面全黑了,我才发现手上的半杯咖啡还没有喝完,而雨声还没有停。
第二天一早,我吃了早餐顺便拿了午餐的便当,来到营地门口等我的导游。事实再次证明,取个好名字的影响甚大——一个晚上的雨后,阳光灿烂。我坐在门廊上百无聊赖的时候,导游过来了,他跟我说,你介不介意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爬山?她愿意和你分担导游费。当然不介意啦。于是我多了一个同伴,一个新西兰女孩。她很开心能够省下一笔钱,我很开心在路上有一个可以聊天的伙伴。虽然后来事实证明,一边爬山一边聊天这种事情,对于Mt Kinabalu来说,有点太浪漫了。

我们坐上了小巴,又在树林里开了10来公里,来到了登山道的真正入口。走了没两步,导游遇到了个好朋友要停下来聊天,于是他对我们说,你们先上,我稍后跟上。我们有点不满,给了这么多的导游费,得到的是我们先上?于是我们一开始就全速前进。
前两个小时的山路轻松惬意,新西兰女孩显示出了让我自叹不如的体能。她在前我在后,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前进,前两个小时她竟然能够保持一边说话一边快步前进而且不带喘气,而这个速度我只能说是勉强跟得上。我们心情愉快,与从山上下来的人挥手打招呼,从他们的口音猜测他们是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听听他们吹嘘山上看到的日出和不可思议的晴朗天气,让我们看着似乎没有尽头的蜿蜒山路感觉到羡慕嫉妒恨。
”下山不是应该更辛苦才对?“我问。
“是的。”新西兰女孩答道。
“可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下山的人都是又轻松又愉快?”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我们的轻松快乐在两个小时之后逐渐淡去。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我们从灿烂的阳光走进了山腰的云层。气温突然变冷了,周围的树木的颜色不再是单调的绿色,更多了一些秋天的色彩,草丛中不时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花和蘑菇。我们说话越来越少了,呼吸开始感到困难,这时候导游终于赶了上来。他双手插袋,面不改色气不喘,三步两步就超过了我们,在我们面前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仿佛凌波微步一般。
“你们好快啊!”他笑嘻嘻的说
我们已经被那些一个接一个的30到80厘米高低不等的阶梯折磨的没脾气了。
“还有多远啊?”我问,又觉得语气中带着哀求的语气有点丢脸。
“离我们今晚的营地不到一半路了”导游说。
我只觉得眼前一黑,因为我觉得我的体力剩下不到10%了。而那一阵阵阴冷的山峰让我的体力下降地更快。

我们不再说话,埋头往上爬,谁也不愿意降低速度,因为慢下来只会让自己觉得更累更冷。我们只在途中的几个休息站停一下,上个厕所,吃点便当里的水果和巧克力,然后往水壶里装满山泉水,甜甜的,沁人心肺,再洗一把脸,似乎能够让体力瞬间回复5个百分点。
越往上,树木越稀疏,而且呈现出各种奇形怪状。原来的木板加固的土路变成了越来越不规则的岩石路,走在上面,没有哪3步能够连成一条直线。浓雾在前面飘飘荡荡,配合着岩石怪树,仿佛走入了神话世界。就这样,低着头扭着腰跨开腿摆着手在岩石之间往上爬,偶尔抬起头发现走了半天没有任何将要结束的迹象,鬼打墙一般。一阵灰心。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浓雾渐渐散去,举目一望,只见我们已经走出了半山的云层,山风变得干冷,回头看到脚下雾气翻腾。路边的树变得光秃秃的,却挂满了软绵绵随风飘舞的苔藓。拍张照片吧,以此喘口气,找回一点点的成就感来面对不见止歇的石头路。
再往上,我觉得我已经习惯了疲惫缺氧,在麻木和不愿在新西兰女孩面前丢脸的心态支撑下,剩下的最后5%的体力仿佛能够坚持比我预想的更长的时间。直到某一次抬头,忽然发现几个小木屋在前面的山坡上忽隐忽现。一阵欢呼之后,我们马上又加快了速度。
我又有了力气,主要用来咒骂这条折磨人的,乱七八糟的石头路上了。终于在一个转弯之后,一个小广场呈现眼前。广场的左边是悬崖,悬崖往右边一点竟然有一个排球场,再往右边,那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中间营地,我们今晚的休息点。

我欢呼着,跑到了悬崖边上,看着脚下的雾海和怪树,挥舞手中的登山杖,仿佛是要示威宣告胜利。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大石头上,这时候才抬起头来,看到了小木屋上面的山峰,只觉得眼前第二次一黑。小木屋就像山峰下面的一颗黄豆,山峰全是岩石,光秃秃黑乎乎,没有一棵树。把头抬到最高,可以看到尖尖的顶,再把眼光放下来,可以勉强看到一条绳子缠绕着岩壁蜿蜒下来。这就是我们明天凌晨要摸黑爬的山道吗?
我的天啊!
To be continue...

2012年1月8日星期日

从海底到云端之海底

我第一个想要潜到海里面看看的念头产生于大堡礁。我们一群人浮在海面上,追着大海龟左兜右转,不耐烦的大海龟下潜几米,晃晃悠悠的飘然而去,留下一个巨大的龟壳阴影作为最后的背影。那时候我突然想,我要是变成一只大海龟有多好,悠然自得,稳重优雅,安静又不失好奇心,闲来无事游上来亮个相,留个影,然后扬长而去。
那次回来之后,我就开始叫嚣着要去学潜水,动员这个动员那个,竟然左右无一响应,计划拖了又拖一年有余。我痛恨只yy不行动,于是决定即便孤身一人,远赴异域,没买保险,晕船晕浪,也要把潜水证考下来。
于是在新工作开始前的2周,11月底,我背着一个背包,带上了沙滩裤,拖鞋,墨镜,泳裤和防晒霜,来到了Kota Kinabalu。我在trip adviser上找到了排名最高的潜水俱乐部,网上报了名,然后就到约好的小旅馆住下,每天等着他们开车开船带我出海去上课。
在看到了潜水基地的小港湾的时候,我相当欣慰。环绕着小山和热带树林,海湾中清澈见底的海水,安静得几乎没有浪,平缓的沙滩从岸边一直延续到几十米外,我想,即便不学潜水,每天泡在水里游游泳,坐在岸边晒晒太阳读读书,也不枉此行了。
但是当我真的把头探到水下,我觉得,不学潜水绝对是枉了此行。鱼,四面八方都是鱼。我说的四面八方,不是说你站在红绿灯坏掉的广州的某个路口,看到那些莫名其妙横冲直撞怒气冲冲的汽车从前后左右没有任何方向感的地方朝你冲来,在海里,除了前后左右,还有上下,那是6面26方。我说的鱼当然也不是那些丧心病狂的车。鱼儿们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行进路线,自己的领地,有条不紊,互不干涉,简单快乐,对我们这些奇形怪状吐着气泡笨手笨脚的生物或视而不见,或慢慢避开。除了几条好奇心重的游近前来观察一番,然后露出恍然大悟一切如常多此一举的表情,摇着尾巴又游开了。我唯一一次与鱼儿近距离接触是第一次潜到水下的时候,由于不懂得控制浮力,结果一举沉底,正好落在一个小丑鱼的家旁边——一个小珊瑚洞。小丑鱼二话不说,冲上来对着我的潜水镜就是一口,正中鼻梁,把我吓得半死,扑腾着挪了好几米方才回头观察敌情,只见小丑鱼围着自己的家门口转悠,时不时歪过头来瞪我一眼,俨然一个保卫家园的胜利者。
除了前几次下水的手忙脚乱,潜水其实是一个很悠闲的活动。叉着双手,随意动动双脚,就能在珊瑚之间观光游览。或者什么都不做,随波逐流,看着自己在悠长的呼吸节奏下缓慢升降。几乎没有任何压力,漂浮在水中,一切变得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好奇心,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挂怀。这不正是我梦想的旅程吗?
中午的时候爬上岸来,脱去潜水服,穿着泳裤就在木屋的门廊前吃饭。有的时候觉得空气中的热度无法忍受了,就把饭碗一丢,冲进海水里,躲在小船的阴影下,等待午后的那一场雨。当雨下起来,凉凉的雨伴着凉凉的风,十分惬意。我回到门廊下坐在躺椅上,买一罐冰可乐,拿出kindle读几页书,就会不知不觉睡着。
如此无忧无虑地过了4天,从教练手里接过证书,留个合影,挥手告别。
我还会再来的,我还没有去过那个传说中的斯巴丹呢。

P.S. 给那些想去海南潜水的人,千万千万不要去了,太他妈坑爹。即便你遇到了最清澈的海水,你潜下去看到的也不过是一片荒漠,没有珊瑚没有鱼,只有些假珊瑚假贝壳真垃圾。过度捕捞和污染已经让中国的海岸线寸草不生。我当年出海钓鱼一整天,钓到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小鱼——显然是因为它们太小了,小到渔网还兜不住。也显然是因为那些比网眼大一点的鱼已经全部被捉,剩下这些孤儿们吃我们的鱼饵。我对我们国家蝗虫一般的生存方式感到耻辱。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红色的心脏

我在大堡礁上浮潜过,在热带雨林里穿行过,在大洋路的崖岸上吹过风,穿越过塔斯曼海峡,攀爬过巨人谷,在歌剧院看过歌剧,但是,在没有拜访过那块传说中的大石头之前,这一切都不算完整。
所以这一次我经历了12个小时的飞机,一个晚上的机场露营,24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澳洲的中心,红土的平原。在我踏足爱丽丝泉的那一刻,我却颇为伤感,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的澳洲旅程,完成了它,也许我很难在找到理由重游澳洲。
在这之前,我一直怀疑,澳洲有这么多独一无二的神奇景色,为什么一块石头能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当我置身在这个红土荒原的时候,我就明白了,没有什么比在这样一个荒原上看到这样一块“石头”更神奇的事情了。
这里绝对是澳洲最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红土平原已经让人心为之夺。我见过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的草原,一望无际的森林,但是这里的一望无际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那些铺就这个平原的红沙像海滩上的白沙一样细腻,但是颜色是如此的鲜艳,以至于天上的云彩在中午时分都被染成了红色。我到达的时候恰恰下过一场罕见的雨,荒野上的草茁壮却又稀疏地点缀了整个平原。这些草可不是绿色的,而是金黄色的。鲜艳的红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一直蔓延到天际,与刺眼的天蓝色交汇在地平线。
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乌鲁鲁大岩石仿佛从天而降,又仿佛从地里冒出来一般,与周围的大地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它那同样鲜艳又变换的颜色明明白白告诉你,它就属于这里,这里就是它的领地。
石头我见得多了,但是这样一整块,大的超乎想象的石头,那非得走到它脚下才能有所体会。348米高,环绕一圈要走9.4公里,这可不是一座山,而仅仅是一块石头。这些数字说起来没什么意义。当你绕着它走了两个小时发现你还在它的阴影下面的时候,你就会不得不心折。
这块石头的颜色,我只能用耀眼来形容,即便在如此绚丽的红土荒原上,它仍然像是晴朗夜空中让漫天繁星黯然失色的满月一样的存在。
面对这样一块石头,我的相机已经无能为力。我放弃拍照,因为拍照只不过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分散我的精力。我绝对不可能把我看到的拍下来,那些色彩,那些反差,那些反射过来的阳光打在脸上的感觉,已经不是照片能够表现的了。
在乌鲁鲁文化中心,我看到了很多当地土著关于这块岩石的传说。这块岩石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在我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个人,来到这块岩石跟前,都必然会感受到对自然的敬畏,它有类似教堂的花玻璃和管风琴所营造出来的神圣的光环。
一个土著为旅行者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看到那么多的旅行者来来去去,拿着相机对乌鲁鲁拍了又拍。我无法理解这种行为。我多么希望能为他们换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即拍不到乌鲁鲁,也拍不到他们自己,但是能够在他们的内心中留下乌鲁鲁的精神,这样他们才不会得到了照片却一无所有地离去。”
我完全赞同,我认为,这块石头才是澳洲的红色心脏,是澳洲的精神所在。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PMP之后

从前年开始,我加入PMI,就一直吵着要考个PMP认证。原因有些简单:我既折服于PMI为项目管理设定的超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又倾心于作为专业人士能够散发出来的装逼气质。
但是我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不能说我之前都没有时间。空余的时间一直有很多,但是我就是缺乏了那种专注: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心境。我宁愿挂在网上看些垃圾文章,无聊段子,消耗时间,也不情愿扎进理论,定义等真正严肃的话题中去。
给自己设定目标却不能实现的感觉很差劲,因为别人给的目标你可以找借口搪塞,但是面对自己是无法回避的。
现在失业了倒成全了我:既然你这也不想做,那也不想做,那至少得把你想做的做好,不要再给自己丢人了
接下来我发现,原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真的很难。因为你不能把你最有效率的时段分配给做最想做的事情。
我最有效率的时段,是下午4点和凌晨1点……显然我之前上班都是很没有效率的,为我以前的老板感到遗憾,他的钱都花在了我浪费的时间上了。
我好象只有这些时段能看进书。而离开考试多年之后重新面对考试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没底,究竟我学到的够不够,还差多远。
以我的风格,我是从来不会全力以赴的——努力到刚刚好pass就可以了吧。于是我开始算计:一次报名费能够在一年内考3次,而答题命中率65%即可及格。考虑到三点估算法,我只需要在第一轮覆盖知识面的72.5%,就有超过68%的机会Pass,如果第一次fail,那么我只需要再增加知识面的10%就可以有超过95%的机会Pass.
嗯,不用100%,72.5%就好了。低风险,高效率,这么想,我就坦然了。(注,以上计算纯粹心理活动,毫无科学根据)
就这样突击了5天之后,我千里迢迢跑去香港参加考试。忽然有点后悔,如果考虑到来回香港的成本,我是不是应该适当增加第一次考试的成功率?
心情又忐忑起来,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做出任何更正。硬着头皮上呗,考试这种事情哥从来没有害怕过,哥大学的重修班可不是白读的。
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出人意料的简单。4个小时的考试我两个小时就做完了。结果也出来了,Pass,6个知识领域我个“一般”,一个“专精”,一个不及格,平均起来正好pass。
嗯,还真是一点不浪费。
知道成绩之后的快乐大概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觉醒来,忽然觉得有点失落。
除了能在我的名片上打上认证商标,邮件上加个装逼签名档,我什么也没有改变。
PMP不过如此。
好吧,是时候给自己找个更有挑战性的东西搞搞了。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美食之旅的开始

享受到一顿精致美味又温馨的午餐的一天已经很美好,但是更美好的是,同一天里再享受到一顿丰盛美味的晚餐。
经过6个小时的公路旅程,我们终于来到澳洲大南部的海港“大镇”,Albany。说是大镇,完全是因为它有一个大超市,实际上人口只有3万,连中国一个村都不如。
经过了长时间的荒野上的行车之后,Albany海边小镇的特有风味让人格外亲切:海鸥,倚山而建的小房子,随着坡地一路走进大海的街道,五花八门的海边小商店,以及,当然的,远近驰名的好餐馆。
找餐馆的时候,tripadvisor和Lonely Planet又给出了一致的答案:Nonna's。
好餐馆从来都是爆满的,尤其是星期五晚上。我们走进去的时候还早,尽管似乎餐馆中还有不少空位,我们仍然心怀忐忑地问侍应,有空位吗?侍应小姐翻阅了又大又厚的订位簿之后,开心地对我说,我们恰好有一个三人台。
餐厅是那种黑木酒吧风格,灯光幽暗,但是节奏明快:我指的是这里的服务生和顾客们。一个大台是一群年轻人的聚会,啤酒,pizza,和谈笑风生,一个大台是家庭聚会,老中青三代,场面温馨。其它的小台大多是中年和年老的夫妇,慢慢的在烛光下品着红酒。3个侍应小姐在厨房和各个餐桌之间飞快穿梭,随时发现你空了的杯子,吃完了的盘子,以及你望向她的眼神。
按照惯例,点菜都是从today's special开始的。今天的特色是新鲜的粉红鲷鱼和主厨特质肉肠,而我对他们怎么制作猪肉很感兴趣。另外,像我的习惯一样,我让小姐为我从啤酒单里面推荐一款当地的啤酒,别太苦。
不像那些装模作样的高档餐厅,这里的主菜上来得非常快。猪肉,鱼扒和烤肉恰恰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肉质和制作方式。我要的猪肉正是用我期待的方式制作的:用浓郁的甜酸酱汁在烤箱中长时间焖制,搭配的是同样具备浓烈香气的烤制的茄子和其它瓜类。老妈的鱼肉则应该是用锡纸包着烤出来的,效果与广州的蒸鱼有异曲同工之妙,搭配的蔬菜都是清淡的小番茄,色拉菜,和煮熟的薯块,所有搭配的唯一目的就是凸显鱼肉的鲜嫩。老爸的烤肉盘混合了牛扒,肉肠,一大块烤面包和煮好的芦笋,这些东西的搭配正好能发挥红肉本身的香味而不必过多的依赖酱汁。

食物的分量都相当大份,以至于每人一个主菜就把大家撑饱了,走出餐馆的时候心满意足。
来到西澳的第二天就连续两顿美食,这似乎意味着这一次旅程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大快朵颐下去。于是第二天早晨,恰好是周六,我们来到Albany的农贸市场赶集。
这里到处都是让人食指大动的东西:带着泥土的鲜嫩的胡萝卜,美味浓郁的与各种新鲜水果混合的酸奶,农家秘制的鸡肉,羊肉做的香肠卷,各种花酿出来的蜂蜜,带着露水的草莓,桑果,樱桃,黑莓……
我们满载而归,之后的每天的早餐,就是当地产的鲜奶+麦片+酸奶+水果+蜂蜜,水果和酸奶换着口味,每天不同。
这才是我梦想中的健康的生活啊。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夏日的午后

有什么比逃离阴冷灰暗混乱污浊病恹恹的广州的冬天更快乐的事情呢?
那就是在9个小时之后进入灿烂明媚热辣清爽蓝天白云下的西澳的夏天。
在广州,我咳嗽,我妈咳嗽,我爸咳嗽,我们是咳嗽的一家。到了Perth住了一个晚上8个小时之后,我们全都奇迹般康复了。(不骗你哦,只要8个小时,全家都不咳嗽了。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
把棉裤毛袜大衣靴子统统收起来,翻出了凉鞋大裤衩花t-shirt墨镜和防晒油,阳光很快在脚背上画出了人字拖的痕迹。
我们在7点钟就起床了,发现我们逃离的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而是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的。
Perth不大。我们从河岸开始横穿市中心,在路边的小咖啡馆吃了早餐,路过一间间商店,被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的大红SALE70% off刺痛了双眼刺伤了心:我们在中国过的是怎样的水深火热的生活啊。于是暗暗决心离开前一定得在这条街上血拼一番以慰寒心。
我们走到了城市的另一端,拿到了我预约的Toyota hatch,马上挥别Perth和SALE,向农村进发。
气温在火辣的阳光下从清晨的清凉急剧攀升成烤箱。我坐在车里面,吹着空调,带上牛仔帽,遮挡从四面八方射进来的阳光。两车道的highway舒缓地蜿蜒向南,蒸腾的沥青路面让远处的景物变得有些扭曲。
渐渐公路进入了荒野,两边稀疏的矮树树干枯黄树叶翠绿,黑色的路面在红土上铺就,延伸到一望无际的远处。在能看到的范围内,没有一辆车一个人。我们的车不知不觉就跑到了140 ,而感觉仿佛是80。
开着开着,我们开始期盼经过下一个地图上的地名,也许是只有两位数人口的小村,也许仅有建在红土上的一个加油站,一个酒吧和一个小卖部。
这总会让我想起益达的那个广告,摩托俊男在荒漠中邂逅油站美女,给我加满油吧,还有我的益达。
可惜这里的油站全是自助服务的,唯一遇到的人就是几个五大三粗的大货车司机。他们大老远就笑着向我问好,“享受澳大利亚,但别让袋鼠给吃了哦!”
加油美女的YY就此破碎,但是心情却变得更好。来自荒野过路人的问候,真好。
时间逐渐接近正午,我们开始担心再往下跑我们不能吃到午饭了。这时候我们来到了Kojonup,犹如荒漠中的绿洲。路两边开始冒出了可爱的小房子,庭院中都种满了鲜花。
我们慢下来,寻找能够吃饭的地方。这时候, Kojonup Country Kitchen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它们家的门口停满了车,几乎。除了一个仿佛就是为我们预留的车位。
这是一个小小的街边转角的乡村餐厅,两面环窗,外面还有一个种满了花的小院子。点菜的柜台排满了人。我们在窗边找到了一个小桌子坐下,我就加入了排队的队伍。
午餐的菜单很简单,各种菜肉卷,自制香肠,三文治,还有眼花缭乱的各中色拉。我要了一个猪肉卷,一个鸡肉卷,和一份香肠。然后坐下来享受小镇餐馆的people hunting。
这个小餐馆的老板和侍应都是5、60岁的老太太。她们仿佛一生都在这个餐馆里为小镇的居民服务。她们能够叫出几乎每一个客人的名字,给进来的老熟人来个热情的拥抱。看到我们几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外来人,她们有意放慢了语速,然后微笑着微微前倾,认真倾听我的也许不大好懂的话。我妈要喝热牛奶,可是当地人从来都只喝常温的牛奶。老太太稍微有点紧张,向我确认到底是warm还是hot,有多warm或者有多hot。在牛奶端上来之后,她等老妈喝了两口之后又过来有点紧张的问,温度对吗?
店里的客人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可能也像餐馆的两个老太太一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镇上,退休之后每天都来这个小餐馆享受悠闲的午茶。在我们后面是由3张小台并成的一张大台,坐了三代人的大家庭,大人们低声谈笑,小孩们叽叽喳喳问题多多。在他们吃完之后,大人们把3张小台分开摆回原处,餐厅的老太太走出来,为他们一一道别。
在荒野中驰骋了一个上午之后,这样的小店真是让人倍感温馨。
更让人欣慰的是她们的食物,菜肉卷做得如此精致,面皮和包装纸的折叠都显得小心翼翼分毫不差,肉,蔬菜和酱汁的搭配恰到好处,清淡又香甜。而我点的她们家自制的香肠更特别,是用猪肉和其它神秘的蔬菜和香料做成,浓郁,肉香袭人。色拉是用大片的绿叶配上小番茄胡萝卜丝和Cheese丝,绿红黄的,摆成花朵模样,让人食欲大开。
在午餐之后出来,已是南半球炎夏的午后。饱餐一顿让人觉得温馨而幸福。这就是澳洲为我们展开的美好的一面么?我们驱车继续向南,期待着遇到更多的美食,更多的美景,和更有意思的人。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新加坡:美味的黒椒大螃蟹

当我通过了新加坡廉价机场的海关的时候,我踏上了第13个国家的国土。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国家:秩序,洁净,安全,多元,繁华的小小的国家,还有廉价,缤纷,美味又大份的美食!

从机场到入住,虽然才不到下午5点,我们已经饥肠辘辘。于是从安静的Mt Emily走下来,我们一头扎进了闹市区,开始寻找吃东西的地方。
在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对面,我们找到了Kopitiam @ Plaza By The Park,一个干净,明亮的室内美食广场。
根据Lonely Planet的介绍,在这种地方吃东西,你先得先霸位——用一包纸巾什么的。
一包纸巾?我不相信,我和老爸老妈轮流坐着,看着我们的包,然后轮流去每一个档口寻找想吃的东西。
在我看位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Lonely planet也错了,那些来来往往的食客,可能是对面的大学生或者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当然不会用一包纸巾霸位。他们风风火火的走进来,将手上的任何东西,可以是一本书,一个钱包,一个iPad,一台laptop,丢在桌子上,然后跑开10几分钟去买食物。
在一个公共场所的桌子上放一个无人看管的iPad用来宣示自己对桌子的所有权!我当时就震惊了。我开始心疼我在广州某茶餐厅玻璃门外面咨客眼皮底下被人扛走的上了锁的山地车……
好吧,回到主题,我在这个Kopitiam吃到了6块8的肉骨茶套餐,正不正宗我不知道,但是美味极了。大大的碗里面用浓郁的肉汤浸泡着5条大肉排,吃到饱得不行,绝对超值啊。

无论是Lonely Planet,Tripadvisor, Wikitravel还是米其林指南,都孜孜不倦的告诉我,来到新加坡,千万不要错过大排档哦。
我当然不会。第二天晚上,我们尝试了Maxwell Road Hawker Centre,一个受到Tripadvisor和google maps点评极力推荐的大排档中心,就在金碧辉煌的佛牙寺斜对面。
再次根据Lonely Planet的介绍,在大排档吃东西,不用管哪个档口,看不懂菜单也不要紧,不知道卖的什么也不要紧。只要看到有4个人以上排队,你排上去就绝对不会错。
所以我大老远就看到了一个排了8个人的队,全场最长,就义无反顾地成为了第9个人。等啊等,终于走近了一看,哦,原来是卖粉的。他们家买的是传说中的鱼肉米粉,所谓传说中的,是那些贴满了招牌的一张张报纸和杂志对他们的报道。这么长的队伍,和这么多的传说,应该不会错吧,我想。
的确是不错,鱼肉米粉又是老大一碗,不到5块钱,汤汁鲜美,鱼肉嫩滑,米粉弹牙,虽说像闽南做法,却有另外一种异国风味凸显出鲜美。


然而全程的重头戏,是传说中的黒椒蟹,这个传说来自我们出机场后在出租车中的电台听来的——他们正在做美食节目,专门介绍黒椒蟹。因此一下飞机我们就电台吊起了对螃蟹的期待。
真正吃到螃蟹,则是在第二天中午。
本来,我打算这个上午应该是在Orchard Rd逛街,隔着橱窗,对那些耀眼的人傻钱多的奢侈品专卖店流流口水。但是老爸老妈受不了户外的炎热和室内的冷气,所以,一致决定去海边吧。
其实我觉得这边的海岸没什么特别的,要是椰子的话他可能会说,还比不上他们家乡的亚龙湾。
当然,我会说,亚龙湾那是海滩吗?那是人肉滩。而这里的东海岸公园就清净多了。最外边是沙滩,里面一点是人行道,再里面一点是自行车道,然后就是店铺和公园。在热带植物的绿荫下,人们在这里慢悠悠地踱着步,或者在凉亭下睡觉。孩子们东跑西跑,哇哇乱叫,或者骑着单车或者溜着滚轴在自行车道上左冲右突。
在下出租车之前,司机突然问我们,知道传说中的海鲜中心吗?就在这里前面不远的海边哦。
好极了,又是一个传说。黒椒蟹,我来了。
我们租了单车,在绿茵小岛上左晃右晃向着海鲜中心前进。懒洋洋的午后和懒洋洋的阳光没有坚持多久就变成了倾盆大雨。而我们也恰到好处的到达了海鲜中心里面唯一在中午营业的餐馆:蟹王海鲜。
把单车随手丢在遮雨棚下,我们被一位笑盈盈的女侍应带了进去。
“要吃什么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螃蟹啦。”
“我们这里最出名的是黑椒蟹哦。”
我发现我非常喜欢新加坡口音的中文,软绵绵的,长长尾音让人觉得很亲切。
于是我对她的美食建议言听计从。而出乎我意料的是,黒椒蟹竟然这么大!蟹盖比我的脸大,蟹钳比我的拳头大。千辛万苦掰开巨壳之后,鲜美的蟹肉是如此之多,一咬就是满满一口。
侍应小姐早就对我们的暴力破解和汁水淋漓考虑周全,为我们拿出了手套,柠檬洗手水,和围嘴-_-'''
这正是肆无忌惮大快朵颐的时候。据说这是来自斯里兰卡的螃蟹。斯里兰卡的螃蟹竟然这么大这么好吃,也许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螃蟹了。
肆无忌惮当然是有代价的,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账单的时候:3个人吃了100多块钱新加坡币!
看来好东西是不能多吃的,一次就好,晚上我们还是去吃大排档吧。